對于豬飼料的選用各有各的新的體會,這些用料誤區送給養豬新手的你,讓你少走彎路:
誤區1 蛋白質的問題
首先需要科普的是豬需要的不是蛋白質而是氨基酸。蛋白質經消化道消化分解成小肽和氨基酸,再經腸吸收,到體內再根據豬的需要來合成各種蛋白質。一些廠家宣傳高蛋白并以此作為賣點來吸引客戶。一方面,過高的蛋白質加大了豬消化系統的負擔,不但降低飼料營養的消化率和吸收比率,浪費飼料資源,排放的氮源還污染環境;另一方面飼料廠跟風做所謂的高蛋白飼料,在市場競爭和成本雙重壓力下不得不采用劣質蛋白原料,一些不法商人甚至非法添加來達到高蛋白(如臭名昭著的三聚氰胺就是為了提高粗蛋白含量的惡性欺騙手段)。
飼料的蛋白質要易于消化吸收,氨基酸平衡,蛋白與能量的比例匹配,這樣的飼料才是合理而有效的。消化吸收率低的蛋白質(如羽毛粉)再高對動物也不會有好的效果,相反可能還會有負面作用。
因此在我們選擇飼料的時候蛋白質越高效果并不一定真的好。
誤區2 要辯證地看待藥物添加
我們使用飼料的目的一定要明確,這個如果明確不了,一定養不好豬的!很多養豬人慣性意識,認為好飼料就是不拉稀,導致一些飼料廠家附和這類用戶需求,在飼料里面加入高劑量抗生素達,久而久之,豬漲勢還能好么?因此建議,如果在飼料使用中遇到豬只拉稀的時候一定要多想幾個為什么?疾病?應激?原料?藥物?這些都需要全面考慮,然后逐一排除,找到正真的原因之后,你將會發現好飼料精力放到營養方面帶來的漲勢和豬群健康的穩定效果。
中國作為使用抗生素的國家,并不只是在人群中用的多。畢竟國家對人的藥物管理是非常嚴格的;在養殖業就不會這么嚴格了,使用抗生素過多不僅僅會影響整個群體更重要的是當豬在遇到疾病時候藥物就要成倍的加量,多么得不嘗試呢。